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

指人一百岁的词语(超过一百岁的雅称)

miaosupai 2个月前 (06-25) 阅读数 19 #新闻资讯

百年之寿: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想象与生命哲学

指人一百岁的词语(超过一百岁的雅称)
(图侵删)

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词汇海洋中,有一个词语承载着人类最朴素也最崇高的愿望——"期颐",这个专指人一百岁的雅称,如同一枚文化活化石,记录着中华民族对长寿的向往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。"期颐"二字最早见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"百年曰期颐。"郑玄注解说:"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尽养道而已。"意思是人到百岁,饮食起居都需要子孙精心照料,这时的生命已超越了物质需求,成为一种精神象征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年龄称谓,实则是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投射,是中国人生命观、伦理观与宇宙观的微缩景观。

中国传统文化对长寿的崇拜可谓源远流长。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到汉代画像石,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,对长寿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。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不死药,汉武帝建承露盘采集仙露,历代帝王对长生不老的痴迷不过是这种集体心理的极端表现。在民间,祝寿文化更是蔚为大观,"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"的对联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。这种对长寿的崇拜背后,是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渴望,也是农业文明中经验与智慧被高度尊重的体现。老人作为知识与传统的活体载体,其长寿被视为家族之福、社会之幸。

"期颐"作为百岁的代称,其语言之美令人回味。"期"含期待、相约之意,"颐"则有保养、修养之趣,二字组合既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,又暗含养生延年的智慧。相比之下,现代汉语中简单直白的"一百岁"显得苍白无力。这种语言审美的差异反映了古今对生命认知的不同维度——古人将年龄视为生命艺术的刻度,今人则更多将其看作生物学上的数据。类似的雅称在中国文化中不胜枚举:三十曰"而立",四十曰"不惑",五十曰"知天命",六十曰"耳顺",七十曰"从心所欲不逾矩",八十曰"耄耋",九十曰"鲐背"。这些称谓不是简单的年龄标签,而是将人生不同阶段与道德修养、精神境界相联结的文化密码。

从生物学角度看,人类寿命的极限大约在120岁左右,百岁已接近生命的天花板。据《世界人口展望》数据,全球百岁老人数量从1990年的约9.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约57.3万人,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70万人。这种"长寿革命"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。日本作为全球最长寿的国家,其百岁老人数量已超过8万,催生了"银发经济"的蓬勃发展。在中国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,百岁老人从1953年全国之一次人口普查时的3384人增长到2020年的11.8万人。长寿从少数人的幸运逐渐变为更多人可以期待的常态,这种变化正在重塑我们对老年、对生命周期的认知。

在追求"期颐"之寿的道路上,古今中外的长寿秘诀令人眼花缭乱。中国古代养生家强调"天人合一",主张顺应四时、调摄情志;《黄帝内经》提出"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"的养生总纲。现代科学研究则发现,长寿与基因、环境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。意大利撒丁岛、日本冲绳等"蓝 *** 域"的长寿现象研究表明,适度的体力活动、以植物为主的饮食、紧密的社会联系和明确的生活目标,是这些地区居民普遍长寿的重要原因。有趣的是,这些现代发现与中国传统养生智慧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,暗示着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认知或许存在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。

"期颐"不仅是一个年龄节点,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体现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寿观从来不是单纯追求生命的延长,而是强调"仁者寿"、"德者寿",将寿命与道德修养相联系。孔子曰:"知者乐,仁者寿。"庄子则认为:"善养生者,若牧羊然,视其后者而鞭之。"这种将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相统一的观念,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在医疗技术可以大幅延长寿命的今天,我们更需思考:长寿的目的是什么?仅仅是生物性存在的延续,还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人生价值?法国哲学家米歇尔·福柯提出的"生存美学"概念,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思路——长寿不应只是时间的累积,而应是生命艺术的持续创作。

当代社会对"期颐"的追求呈现出新的特征。一方面,抗衰老科学、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寿命不断突破传统极限,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·库兹韦尔甚至预测,到2029年人类将开始实现"长寿逃逸速度",即每年增加的寿命超过一年。另一方面,过度医疗化带来的伦理问题、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,也让人们开始反思长寿崇拜的边界。瑞典提出的"lagom"(适度)生活哲学,或许为平衡长寿追求提供了新思路——不是盲目地延长生命,而是智慧地享受每个年龄段的独特美好。

回望"期颐"这个古老的词语,它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对生命既敬畏又渴望的复杂心态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中关于长寿的智慧——长寿不是目的,而是生命充分绽放的自然结果;"期颐"不应只是少数人达到的年龄奇迹,而应成为更多人能够以健康、尊严、充实状态抵达的生命驿站。当我们在延长寿命的同时,也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,这才是"期颐"一词留给当代社会最珍贵的启示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
标签列表

    百年之寿: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想象与生命哲学

    指人一百岁的词语(超过一百岁的雅称)
    (图侵删)

   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词汇海洋中,有一个词语承载着人类最朴素也最崇高的愿望——"期颐",这个专指人一百岁的雅称,如同一枚文化活化石,记录着中华民族对长寿的向往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。"期颐"二字最早见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"百年曰期颐。"郑玄注解说:"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尽养道而已。"意思是人到百岁,饮食起居都需要子孙精心照料,这时的生命已超越了物质需求,成为一种精神象征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年龄称谓,实则是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投射,是中国人生命观、伦理观与宇宙观的微缩景观。

    中国传统文化对长寿的崇拜可谓源远流长。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到汉代画像石,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,对长寿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。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不死药,汉武帝建承露盘采集仙露,历代帝王对长生不老的痴迷不过是这种集体心理的极端表现。在民间,祝寿文化更是蔚为大观,"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"的对联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。这种对长寿的崇拜背后,是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渴望,也是农业文明中经验与智慧被高度尊重的体现。老人作为知识与传统的活体载体,其长寿被视为家族之福、社会之幸。

    "期颐"作为百岁的代称,其语言之美令人回味。"期"含期待、相约之意,"颐"则有保养、修养之趣,二字组合既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,又暗含养生延年的智慧。相比之下,现代汉语中简单直白的"一百岁"显得苍白无力。这种语言审美的差异反映了古今对生命认知的不同维度——古人将年龄视为生命艺术的刻度,今人则更多将其看作生物学上的数据。类似的雅称在中国文化中不胜枚举:三十曰"而立",四十曰"不惑",五十曰"知天命",六十曰"耳顺",七十曰"从心所欲不逾矩",八十曰"耄耋",九十曰"鲐背"。这些称谓不是简单的年龄标签,而是将人生不同阶段与道德修养、精神境界相联结的文化密码。

    从生物学角度看,人类寿命的极限大约在120岁左右,百岁已接近生命的天花板。据《世界人口展望》数据,全球百岁老人数量从1990年的约9.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约57.3万人,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70万人。这种"长寿革命"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。日本作为全球最长寿的国家,其百岁老人数量已超过8万,催生了"银发经济"的蓬勃发展。在中国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,百岁老人从1953年全国之一次人口普查时的3384人增长到2020年的11.8万人。长寿从少数人的幸运逐渐变为更多人可以期待的常态,这种变化正在重塑我们对老年、对生命周期的认知。

    在追求"期颐"之寿的道路上,古今中外的长寿秘诀令人眼花缭乱。中国古代养生家强调"天人合一",主张顺应四时、调摄情志;《黄帝内经》提出"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"的养生总纲。现代科学研究则发现,长寿与基因、环境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。意大利撒丁岛、日本冲绳等"蓝 *** 域"的长寿现象研究表明,适度的体力活动、以植物为主的饮食、紧密的社会联系和明确的生活目标,是这些地区居民普遍长寿的重要原因。有趣的是,这些现代发现与中国传统养生智慧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,暗示着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认知或许存在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。

    "期颐"不仅是一个年龄节点,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体现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寿观从来不是单纯追求生命的延长,而是强调"仁者寿"、"德者寿",将寿命与道德修养相联系。孔子曰:"知者乐,仁者寿。"庄子则认为:"善养生者,若牧羊然,视其后者而鞭之。"这种将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相统一的观念,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在医疗技术可以大幅延长寿命的今天,我们更需思考:长寿的目的是什么?仅仅是生物性存在的延续,还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人生价值?法国哲学家米歇尔·福柯提出的"生存美学"概念,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思路——长寿不应只是时间的累积,而应是生命艺术的持续创作。

    当代社会对"期颐"的追求呈现出新的特征。一方面,抗衰老科学、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寿命不断突破传统极限,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·库兹韦尔甚至预测,到2029年人类将开始实现"长寿逃逸速度",即每年增加的寿命超过一年。另一方面,过度医疗化带来的伦理问题、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,也让人们开始反思长寿崇拜的边界。瑞典提出的"lagom"(适度)生活哲学,或许为平衡长寿追求提供了新思路——不是盲目地延长生命,而是智慧地享受每个年龄段的独特美好。

    回望"期颐"这个古老的词语,它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对生命既敬畏又渴望的复杂心态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中关于长寿的智慧——长寿不是目的,而是生命充分绽放的自然结果;"期颐"不应只是少数人达到的年龄奇迹,而应成为更多人能够以健康、尊严、充实状态抵达的生命驿站。当我们在延长寿命的同时,也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,这才是"期颐"一词留给当代社会最珍贵的启示。

  • 孟加拉豹猫多少人民币一只(为啥没人养孟加拉豹猫了)
  • 5个字的古风仙气十足的名字(好听的五个字古风名字)
  • 黑水公司雇佣兵价格表(世界十大雇佣兵公司)
  • 盈满则亏(盈满则溢,月满则亏)
  • 兽铤亡群的意思(兽亡群的拼音)
  • 感冒通打一成语(木匠戴木枷打一成语)
  • 至善至美的意思(尽善尽美还是至善至美)
  • 或将是什么意思(或 意思)
  • 核燃料是可再生能源吗(核能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)
  • 是否爱上一个人不管明天过后(有了家庭却深爱一个人怎么办)
  • 不能说的秘密歌词(不能说的秘密歌词创作背景)
  • 汩汩流淌的意思解释(汩汩的意思是)
  • 人睾丸黑市值多少钱(手术可以增长多少厘米)
  • 什么时候买苹果手机最便宜(2025年最建议买的手机)
  • 数十载是什么意思(十余载是几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