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刘镇:一座被"区划"遮蔽的皖北明珠

在合肥市西北部,有一座名为高刘的小镇,它如同一颗被遗忘的明珠,静静躺在江淮分水岭的怀抱中。当人们问起"高刘镇属于哪个区"时,得到的答案往往是"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"或"蜀山区托管"。然而,这种简单的行政区划归属,却遮蔽了高刘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。高刘镇不应只是一个行政区划表上的名字,而应当被理解为一个有着自己灵魂的文化地理单元。
高刘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。据《合肥县志》记载,此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落群聚。明清两代,作为庐州府通往寿州的必经之路,高刘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。镇内保存完好的明清老街,青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印,无声诉说着当年商旅络绎不绝的盛况。民国时期,高刘镇更是合肥县西北部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1949年后,虽然行政区划几经变更,但高刘作为区域中心镇的地位始终未变。直到2013年,为配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设,高刘镇整建制划归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。这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,虽然方便了行政管理,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高刘镇与周边乡镇的历史文化联系。
地理上,高刘镇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带,是典型的江淮丘陵地貌。镇域内岗冲相间,水系发达,瓦东干渠、滁河干渠等人工河道与自然河沟交织成网,形成了独特的皖北水乡景观。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高刘镇"五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"的文化多样性。镇南靠近巢湖流域,受庐州文化影响较深;镇北则与寿县接壤,带有明显的楚文化印记;而镇西又受到六安山地文化的影响。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,使高刘镇成为研究江淮文化过渡带的活标本。可惜的是,在"属于哪个区"的简单追问中,这种文化地理的丰富性往往被忽视。
在经济层面,高刘镇的发展轨迹同样耐人寻味。农业时代,这里是合肥重要的粮油产区;计划经济时期,高刘的粮油加工、农机修配等工业曾盛极一时;改革开放后,乡镇企业的兴衰见证了农村工业化的曲折历程;而如今,随着新桥国际机场的建设和空港新城的规划,高刘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镇向现代化空港新城的艰难转型。这一转型过程充满了张力与矛盾:一方面,机场建设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土地价值的飙升;另一方面,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加速解体。高刘镇的居民们既憧憬着"城市化"带来的机遇,又难免对消失的田园生活感到怅惘。这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变迁,远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归属所能概括。
文化上,高刘镇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高刘大鼓书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在周边地区独树一帜;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高刘庙会,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商贩和游客,成为维系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;而遍布乡村的民间手工艺,如竹编、木雕等,则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智慧和生活哲学。这些文化传统虽然根植于高刘这片土地,但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行政边界。将高刘文化简单地限定在某个行政区内,无疑是对文化流动性和共享性的误解。
当代高刘镇面临的更大挑战,或许正是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。随着合肥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,高刘镇被纳入"大合肥"城市圈已是不争的事实。空港新城的建设、地铁线的规划、各类开发项目的进驻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高刘的面貌。在这一过程中,高刘镇需要避免成为单纯的"开发区"或"某某区的一部分",而应当积极探索一条既融入大城市发展,又保持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
回望"高刘镇属于哪个区"这个问题,我们发现它背后隐藏着对地方认知的简化倾向。在现代化进程中,我们习惯于用行政区划来界定地方身份,却忽视了地方作为文化综合体的复杂性。高刘镇不仅是行政序列中的一个节点,更是江淮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无数人记忆中的故乡,是传统与现代交锋的现场。理解高刘,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区划归属,而是对其历史纵深、地理特征、经济变迁和文化积淀的整体把握。
下次当有人问起"高刘镇属于哪个区"时,或许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丰富的回答:高刘镇属于江淮文化圈,属于合肥城市记忆,属于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。行政区划会变更,但高刘镇作为文化地理实体的独特价值将历久弥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