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

绯色

miaosupai 2个月前 (06-24) 阅读数 14 #新闻资讯

绯色:一种被禁忌的色彩美学

绯色
(图侵删)

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,绯色占据着一个微妙而特殊的位置。它比朱红浅淡,比粉红浓烈,是一种介乎于正色与间色之间的过渡色彩。从字源学考察,"绯"字从"非"从"丝",暗示着这种颜色与常规色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。绯色既非正统的五方正色(青赤黄白黑),也非纯粹的间色,而是一种游离于礼制色彩体系之外的暧昧存在。正是这种边缘性,使得绯色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"禁忌美学"——它既被权力体系所压抑,又被艺术心灵所渴望,在压抑与渴望的张力中,绯色绽放出令人心醉又心悸的美学光芒。

绯色在传统礼制中的命运颇为坎坷。自周代确立"五色体系"以来,色彩就被纳入严密的等级制度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明确规定:"衣正色,裳间色",将正色与间色的使用严格区分。绯色因其非正非间的特性,长期处于礼制的灰色地带。唐代《唐六典》记载,绯色官服为四品、五品官员所服,这一规定看似抬高了绯色的地位,实则将其禁锢在官僚体系的中间层级——既不能企及三品以上的高贵紫色,也不会沦落为六品以下的卑微绿色。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,恰恰反映了绯色在权力结构中的尴尬位置:它被允许存在,但必须被严格管控。

更为微妙的是,绯色与女性身体的隐秘联系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多次用绯色描写女性唇色与脸颊,如"腮边微露绯红"、"唇上一点绯脂"。这种将绯色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联的文学传统,实际上揭示了绯色所承载的性别政治。在程朱理学主导的时代,女性身体被严格规训,而象征血气与情欲的绯色自然成为被警惕的对象。明代《女诫》中"勿令颜色过艳"的训诫,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绯色这样的"危险色彩"。于是,绯色成为了女性身体反抗规训的隐秘符号——当正统礼教要求女子"素净"时,那一抹偷偷涂抹的绯红胭脂,便成了无声的抵抗。

绯色在文学中的表现更显其美学悖论。李商隐诗中"绯色芙蓉小苑开"的意象,将绯色与禁苑中的花朵相联系,暗示着一种被囚禁的美。这种美正因为其受限而更显珍贵,因其隐秘而更具诱惑。宋代词人晏几道笔下"绯裙半掩金莲步"的描写,则通过绯色衣裙与三寸金莲的并置,展现了被礼教扭曲却又异常精致的女性美。绯色在这些文学作品中,既是被观赏的客体,又是反抗凝视的主体,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美学场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作品往往出自男性文人之手,他们既是礼制的维护者,又是绯色之美的记录者,这种矛盾身份使得绯色文学呈现出奇特的自我分裂特质。

宗教艺术为绯色提供了另一个表现舞台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,常以绯色衣裙翱翔于佛国世界。在这里,绯色摆脱了世俗礼制的束缚,成为超脱与自由的象征。但耐人寻味的是,这些飞天形象的绯色衣裙往往轻薄透明,隐约可见肢体轮廓,又为神圣空间注入了一丝人间情味。这种神圣与情欲的交织,正是绯色美学的高妙之处——它能在最庄严的场合保留最人性的温度。同样,道教绘画中的仙女形象也偏爱绯色衣裙,如《朝元仙仗图》中列队朝觐的仙女们,其绯色衣袂既显示了宗教仪轨的庄严,又暗含了道教对自然人性的肯定。

绯色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,最终形成了一种"禁忌美学"的典范。这种美学有三大特征:其一,它处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,既不完全被禁止,也不真正被接纳;其二,它具有强烈的身体性与感官性,总是与肌肤、嘴唇、血液等生理意象相关联;其三,它隐含反抗意识,是被压抑者通过美学形式进行的温柔抵抗。从晚明青楼文化中的绯色纱帐,到清代宫廷画中的绯色牡丹,再到近代月份牌上的绯色旗袍,绯色始终在礼制的缝隙中顽强生长,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当代社会虽已褪去传统礼教的外衣,但绯色的禁忌美学依然在延续。当某款口红被命名为"禁忌之绯"而引发抢购狂潮时,当电影镜头刻意放大女主角的绯色裙摆时,我们看到的仍是那种古老的美学机制在起作用——被禁止的总是更诱人,被压抑的反而更强烈。绯色教会我们,美从来不是纯粹的愉悦,而是愉悦与痛感的奇妙混合,正如它的色彩本身,既像初绽的玫瑰,又似未干的血迹。在这个意义上,绯色或许是最能代表中国美学复杂性的色彩——它温婉又暴烈,顺从又叛逆,在千百年的压抑中,反而淬炼出了最动人的光芒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
标签列表

    绯色:一种被禁忌的色彩美学

    绯色
    (图侵删)

    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,绯色占据着一个微妙而特殊的位置。它比朱红浅淡,比粉红浓烈,是一种介乎于正色与间色之间的过渡色彩。从字源学考察,"绯"字从"非"从"丝",暗示着这种颜色与常规色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。绯色既非正统的五方正色(青赤黄白黑),也非纯粹的间色,而是一种游离于礼制色彩体系之外的暧昧存在。正是这种边缘性,使得绯色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"禁忌美学"——它既被权力体系所压抑,又被艺术心灵所渴望,在压抑与渴望的张力中,绯色绽放出令人心醉又心悸的美学光芒。

    绯色在传统礼制中的命运颇为坎坷。自周代确立"五色体系"以来,色彩就被纳入严密的等级制度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明确规定:"衣正色,裳间色",将正色与间色的使用严格区分。绯色因其非正非间的特性,长期处于礼制的灰色地带。唐代《唐六典》记载,绯色官服为四品、五品官员所服,这一规定看似抬高了绯色的地位,实则将其禁锢在官僚体系的中间层级——既不能企及三品以上的高贵紫色,也不会沦落为六品以下的卑微绿色。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,恰恰反映了绯色在权力结构中的尴尬位置:它被允许存在,但必须被严格管控。

    更为微妙的是,绯色与女性身体的隐秘联系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多次用绯色描写女性唇色与脸颊,如"腮边微露绯红"、"唇上一点绯脂"。这种将绯色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联的文学传统,实际上揭示了绯色所承载的性别政治。在程朱理学主导的时代,女性身体被严格规训,而象征血气与情欲的绯色自然成为被警惕的对象。明代《女诫》中"勿令颜色过艳"的训诫,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绯色这样的"危险色彩"。于是,绯色成为了女性身体反抗规训的隐秘符号——当正统礼教要求女子"素净"时,那一抹偷偷涂抹的绯红胭脂,便成了无声的抵抗。

    绯色在文学中的表现更显其美学悖论。李商隐诗中"绯色芙蓉小苑开"的意象,将绯色与禁苑中的花朵相联系,暗示着一种被囚禁的美。这种美正因为其受限而更显珍贵,因其隐秘而更具诱惑。宋代词人晏几道笔下"绯裙半掩金莲步"的描写,则通过绯色衣裙与三寸金莲的并置,展现了被礼教扭曲却又异常精致的女性美。绯色在这些文学作品中,既是被观赏的客体,又是反抗凝视的主体,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美学场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作品往往出自男性文人之手,他们既是礼制的维护者,又是绯色之美的记录者,这种矛盾身份使得绯色文学呈现出奇特的自我分裂特质。

    宗教艺术为绯色提供了另一个表现舞台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,常以绯色衣裙翱翔于佛国世界。在这里,绯色摆脱了世俗礼制的束缚,成为超脱与自由的象征。但耐人寻味的是,这些飞天形象的绯色衣裙往往轻薄透明,隐约可见肢体轮廓,又为神圣空间注入了一丝人间情味。这种神圣与情欲的交织,正是绯色美学的高妙之处——它能在最庄严的场合保留最人性的温度。同样,道教绘画中的仙女形象也偏爱绯色衣裙,如《朝元仙仗图》中列队朝觐的仙女们,其绯色衣袂既显示了宗教仪轨的庄严,又暗含了道教对自然人性的肯定。

    绯色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,最终形成了一种"禁忌美学"的典范。这种美学有三大特征:其一,它处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,既不完全被禁止,也不真正被接纳;其二,它具有强烈的身体性与感官性,总是与肌肤、嘴唇、血液等生理意象相关联;其三,它隐含反抗意识,是被压抑者通过美学形式进行的温柔抵抗。从晚明青楼文化中的绯色纱帐,到清代宫廷画中的绯色牡丹,再到近代月份牌上的绯色旗袍,绯色始终在礼制的缝隙中顽强生长,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    当代社会虽已褪去传统礼教的外衣,但绯色的禁忌美学依然在延续。当某款口红被命名为"禁忌之绯"而引发抢购狂潮时,当电影镜头刻意放大女主角的绯色裙摆时,我们看到的仍是那种古老的美学机制在起作用——被禁止的总是更诱人,被压抑的反而更强烈。绯色教会我们,美从来不是纯粹的愉悦,而是愉悦与痛感的奇妙混合,正如它的色彩本身,既像初绽的玫瑰,又似未干的血迹。在这个意义上,绯色或许是最能代表中国美学复杂性的色彩——它温婉又暴烈,顺从又叛逆,在千百年的压抑中,反而淬炼出了最动人的光芒。

  • 拍磁共振多少钱(磁共振1000能报销多少)
  • 稀有情侣网名(罕见情侣网名好听一对)
  • 石窍的意思(中药浮海石的作用与功效)
  •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是什么歌(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句)
  • 马化腾到2021身价多少亿(马化腾个人财富)
  • 你懂的最新网址
  • 新加坡100平米房子多少钱(100平米房子要多少钱)
  • 勇气可嘉是什么意思(勇气可佳到底是哪个嘉?)
  • 2022网红歌曲(在哪下载歌曲是免费的)
  • 什么的价钱(什么的价钱填空词语三年级)
  • 欣普尼(欣普尼是进口还是国产)
  • 1992年硬币回收价格表(1-5分回收价格表2024)
  • 湖南省长历任名单(湖南省历届领导名单及简历)
  • 公爵的意思(公爵相当于中国什么)
  • 段永平现身浙大聊投资理念:不应总想着赚快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