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的暴政:当"时至今日"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枷锁
"时至今日,科技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";"时至今日,传统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";"时至今日,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"——这些以"时至今日"开头的句子充斥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,仿佛这四个字具有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。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:为什么"时至今日"拥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?这种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间观念?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"时至今日"时,我们是否正在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关于时间的暴政?
"时至今日"这一表达的核心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时间决定论的逻辑:因为时间已经走到了"今天",所以某些事情就"必然"如此。这种表达方式将时间塑造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,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绝对权威。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指出,权力往往通过控制时间来实施控制,现代社会中,时间被精确划分、严格管理,成为规训个体的重要工具。"时至今日"的表述正是这种时间权力的语言体现——它暗示着在时间的长河中,个人选择的空间被极度压缩,我们只能被动接受"时代"强加给我们的一切。
历史地看,人类对时间的认知经历了从循环时间观到线性时间观的转变。古希腊人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,四季更替、生死轮回;而犹太-基督教传统引入了线性不可逆的时间观念,有明确的创世和末日。现代性则进一步强化了时间的线性特征,并将其与"进步"这一意识形态紧密绑定。"时至今日"的表述正是这种现代时间观的产物——它暗示着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,今天必然比昨天更进步、更开明,因此今天的观念必然比昨天的更正确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我们警惕这种"进步"的意识形态,他认为这种观念常常掩盖了历史的断裂与暴力。
"时至今日"的修辞之所以有效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利用了人们对"现代性"的盲目崇拜。在中文语境中,"现代"一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,暗示着先进、文明、开化。当我们说"时至今日"时,实际上是在召唤这种现代性崇拜,让听众产生一种"如果不接受这个观点就是落后于时代"的焦虑感。捷克作家米兰·昆德拉在《慢》一书中批判了现代人对速度的迷恋,他指出这种迷恋导致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——同样地,"时至今日"的表述也在诱导我们放弃深入思考,转而接受一种时间决定论式的简单结论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"时至今日"常常成为话语暴力的工具。当我们说"时至今日还有人相信这种陈腐观念"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用时间作为武器,将持不同观点的人污名化为"落后于时代"。这种修辞策略剥夺了对方观点的正当性,不是通过理性辩论,而是通过将其归类为"过时"来否定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所称的"大叙事"——那些声称能够解释一切的历史发展规律——常常借助这种时间修辞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。在"时至今日"的表述中,我们能看到这种大叙事的影子:历史有明确的方向,今天的观念必然比昨天的更接近真理。
面对"时至今日"的时间暴政,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与时间的关系。首先,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本身并不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或方向性,是人类的观念和行动赋予了时间意义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"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",强调时间的流动本质;而道家思想中的"无为"则提供了另一种与时间相处的方式——不是被时间推着走,而是顺应时间的自然节奏。其次,我们需要恢复对"过时"观念的宽容与尊重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"视域融合"理论告诉我们,理解传统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过时,而是在古今对话中寻找新的意义。那些被标记为"过时"的观念可能恰恰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刻洞察。
在个人层面,抵抗"时至今日"的时间暴政意味着重新获得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权。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提出的"当代性"概念指出,真正"当代"的人不是盲目追随时代潮流的人,而是能够保持批判距离、看到时代光芒与阴影的人。当我们不再被"时至今日"的焦虑所驱使,我们才能开始思考:在纷繁变化的时代中,什么是真正值得坚持的价值?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展示了如何通过记忆抵抗时间的流逝——也许,我们对时间的真正掌控不在于追赶它,而在于深刻地体验和思考它。
"时至今日",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时间推着走的生活节奏,习惯了用"进步"与否来判断一切价值。但如果我们停下来思考,或许会发现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盲目追随"时代",而在于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。时间不应该是我们的暴君,而应该是我们理解存在境遇的维度。当我们下次听到或使用"时至今日"这样的表述时,或许应该问一问:这究竟是时间的必然,还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伪装?
时至今日,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了——这句话本身也许就包含着它试图解构的时间暴政。而这恰恰证明了,要摆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有多么困难。但认识到这种困难,或许正是思想自由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