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如之问:一个被遗忘的词语如何照亮我们的精神黑夜

"诚如"这个词语,在现代汉语中已近乎绝迹。它像一位被时代遗忘的老者,默默退出了日常交流的舞台。然而,当我们拂去这个词语表面的尘埃,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最为珍贵的智慧结晶。"诚如"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连接词,它承载着一种特殊的认知态度——一种对真理的谦卑姿态,一种对他人智慧的真诚接纳,一种超越自我局限的精神高度。在这个人人急于表达、却鲜少倾听的时代,重新发现"诚如"的价值,或许能为我们的精神黑夜带来一线光明。
从字源学角度考察,"诚如"由"诚"与"如"二字构成。"诚"在古汉语中意为真实无妄、心口如一;"如"则有依照、顺从之意。二字组合,表达的是一种"真实地遵从"或"真诚地认同"的态度。在古代文献中,"诚如"常出现在引用他人观点时的开头语,如"诚如夫子所言"、"诚如古人所云"。这种表达方式背后,是一种对知识传承的敬畏,对前人智慧的尊重。相比之下,现代汉语中常用的"正如"则显得更为中性,失去了"诚"字所包含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。词语的变迁,折射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——从谦逊接纳到中立陈述,再到如今普遍的怀疑与否定。
在传统文化语境中,"诚如"体现的是一种"述而不作"的学术态度。孔子自称"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",正是这种精神的典范。古代学者在论述观点时,往往先引用经典或圣人之言,以"诚如"作为引介,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己见。这种表达方式构建了一种知识的延续性,使新思想能够有机地生长于传统智慧之上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多次使用"诚如"引出先贤论述,再加以评点发挥,形成了思想上的对话关系。这种态度承认了真理的累积性与共享性,避免了现代学术中常见的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倾向。
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"诚"的普遍缺失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虚假信息,公共讨论中弥漫着不信任感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充满了防备与算计。法国哲学家阿兰·巴迪欧曾指出,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"真理程序崩溃"的时代。在这样的语境下,"诚如"所代表的那种真诚接纳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。它提示我们,认知的之一步不是怀疑与否定,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尝试理解;不是急于表达自我,而是先倾听他人的声音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"无限交流意志",正是这种精神的现代表达。
"诚如"还隐含着一种对绝对真理的谦卑姿态。当古人说"诚如某人所言"时,他们承认了真理可能存在于他处,而非仅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种态度与当代科学精神惊人地一致——科学进步正依赖于研究者们诚实地承认前人工作的价值,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。爱因斯坦曾说:"我看得远,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"这与"诚如"所体现的认知态度如出一辙。相反,当下盛行的"否定性思维"——为反对而反对,为不同而不同——则阻碍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与传承。
在个人修养层面,"诚如"所蕴含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认知偏见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天生具有"确认偏误"——倾向于接受符合已有观念的信息,而排斥相反证据。"诚如"提醒我们,真理可能存在于我们初始不认同的观点中,需要以诚实和开放的心态去发现。中国古代儒家强调的"虚一而静"、道家主张的"涤除玄览",都是对这种认知偏见的超越。法国哲学家皮埃尔·阿多指出,古代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,而"诚如"所代表的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态度——不断超越自我局限,向更高的真理开放。
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,"诚如"精神具有新的时代价值。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冲突,很大程度上源于各方固守己见、缺乏真诚理解对方的意愿。"诚如"教导我们,真正的对话始于承认对方可能有理,即使最终并不完全认同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"视域融合"理论,与"诚如"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——只有先真诚地进入对方的视域,才可能达成有成效的交流。在文明对话中,我们需要更多"诚如"的态度,而非简单的文化相对主义或盲目自大。
"诚如"这个看似陈旧的词语,实则是照亮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。它提醒我们,在知识爆炸却真理稀缺的时代,比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真诚的认知态度;在人人都有话筒却少有倾听者的社会,比表达更迫切的是理解的能力;在价值多元却共识破裂的环境中,比坚持己见更可贵的是向真理开放的胸怀。重新发现"诚如"的深意,不是要复古倒退,而是要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找回一种遗失的维度——那种对真理的虔诚,对他者的尊重,对自我局限的清醒认知。
也许,当我们再次学会说"诚如你所说"时,我们不仅在使用一个古老的词语,更是在践行一种古老的智慧——承认真理可能首先在他人那里显现,而认识的过程始于真诚的倾听与接纳。在这个意义上,"诚如"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把钥匙,可以打开通往更丰富精神世界的大门。